鹭江道的华丽蜕变:昔日滨海小路如今“厦门外滩”
据安福相册了解,鹭江道,与鼓浪屿隔海相望,是厦门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,被誉为“厦门外滩”。在20世纪80年代,从鼓浪屿望向这里,还只能看到一片矮小的楼房,夜里只要星星点点的灯火。现在,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,不只有厦门世界中心、建造银行大厦等现代化楼宇,还有老建筑鹭江宾馆、海关钟楼等,既展示厦门改革开放发展的成就,又留下浓浓的“乡愁”。
对于鹭江道的变迁,厦门市前史影像研究会副会长杨羽翔回忆深刻。从小在厦门长大的他,向记者提供了几张老照片,并与我们分享背后的故事。
1985年,杨羽翔出生,家门口便是中山公园。儿时,母亲在鼓浪屿上班,杨羽翔常跟从左右,常常从鼓浪屿眺望鹭江道,那时,海边大厦出类拔萃。
在杨羽翔其时的形象中,鹭江道是美食的聚集地。鹭江宾馆里有香港茶点,还开设了咖啡厅、酒吧;1993年厦门第一家必胜客就开在本来的海边公园里。对杨羽翔和小伙伴来说,去鹭江道是一件让人兴奋与等待的事。
除了美食之外,杨羽翔对鹭江道的另一个形象便是拥挤。从前的鹭江道仅仅一条滨海小路,拓宽之前,轮渡码头是交通枢纽,公交、巴士、的士等常把鹭江道堵得水泄不通。
2001年,杨羽翔出国留学工作。2011年回到厦门,他再次从鼓浪屿眺望鹭江道,惊叹于天际线的改变太大了,高楼大厦鳞次栉比,把远处的山峦遮住了不少。海边大厦不再独领风骚,已“泯然于众楼”。
对厦门文明充满酷爱的杨羽翔,从2013年开端,通过旧货商场、旧书店、拍卖等途径,收集与厦门相关的老照片、地图、票据等。
“回忆和口述会有误差,老照片、老地图是相对准确、客观的佐证。它们承载的信息量很大,在其时是记载当下,而现在回头看便是前史。”他说。
作为厦门市前史影像研究会副会长,杨羽翔创始的微信公众号“厦门手绘地图”吸引了许多粉丝的重视。“明镜所以照形,古事所以知今。”对他来说,记载变迁是对厦门的致敬,这些老照片、老地图不只仅是乡愁,通过对比今昔,更能直观感受厦门经济特区建造40年来天翻地覆的改变。
懂一点
鹭江道建于1929-1932年,其时长1563米,宽13.4米。1996年重新改造,向海要空间,路途拓宽,建造观景渠道,扩大海边公园,还建造其时全国为数不多的路途地下停车场。
厦门的路叫“道”的不多,老城区仅有鹭江道一条,这表现了鹭江道的与众不同。
莆田安福家园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