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社群电商的漏斗思维
这个很简单,用自己举个例子。
在我们心中,“充电学院”是用来接受大家捐赠的一个借口。用一个我们可以提供的付费服务,去接受喜爱充电时间节目的小伙伴的捐赠。毕竟目前没有任何广告收入,也没有平台方给的“包养费”。当然,也有人把这看作是一种社群电商的形式。于是,我们莫名其妙的就时髦了一把。顺意,我们就来分析一下。
如果充电时间开闸让所有的人进微信群,那么截至目前大约可以沉淀17-20个500人的微信群,时间大概9个月。虽然可能每个群里都很混乱,卖什么的都有,但这个数字我们是有信心做到,虽然也不多。OK,我们就来分析下这个不多,其实也就是我们的“漏斗”。收费之后,最新的群里,真的没啥发广告的了……
关于“漏斗”的层级思维,站在节目的角度
按照喜马拉雅的说法,它有2亿用户,刨掉水分(沉寂用户),算上其他几家音频内容用户平台的量,每个月会听1次音频内容的用户(月活),全国可能并没有超过1000万人。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,9月份时我还可以利用技术漏洞进去看到,大约喜马拉雅+蜻蜓FM+荔枝FM+其他一起,活跃用户可能在900万左右。
那么,理论上充电时间节目可以接触到的用户就是900万。但实际上,我们只在喜马拉雅和企鹅FM更新(最近可能会恢复其他平台的更新),所以我们实际潜在用户群并没有超过500万。
下面来说我们的漏斗。
A 层:所有说中文的非音频应用用户被排除;
B 层:所有非喜马拉雅和企鹅FM的用户被排除,还剩500万;
C 层:所有只听段子类节目和非商智类节目的用户被排除;
D 层:所有商智类节目中没听过充电时间的用户被排除;
E 层:所有听过充电时间,但是不喜欢我们的用户被排除;
F 层:所有喜欢充电时间,但是没有关注微信公众号的用户被排除;
G 层:所有关注了微信公众号,但是只回复关键词的用户被排除;
H 层:开通充电学院,但是不喜欢加群的用户被排除;
I 层:这时才有入群的小伙伴。
这个漏斗总结得不是很完善,但是可以供大家看个大概。充电时间的编辑团队发力,大概就在E层。我们只擅长尽量将节目做好,让更多的人进入到下一层。其他的事情,只能交给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,也许将来有高人来跟我们合伙,做好更多的层。
关于“漏斗”的逻辑,站在用户的角度
但是,目前这个漏斗给我们带来的终极转化,大约在万分之一点几。确实不多吧!但是,我们也可以自豪的说:所有听音频内容应用的人群中,最优可能成为商业精英的人,都加入了我们的群。为何这么说?
之所以听音频应用,是因为他们擅长利用时间,空闲下来总得获取点信息;之所以听商智类节目,是因为他们认为跑步、开车(或其他交通)、做家务时听音乐和段子太浪费时间;之所以听充电时间,是因为在罗辑思维、冬吴相对论、吴晓波频道之外,他们还有时间要听有营养的内容,充电时间正好满足他们;之所以加入充电学院的原因,比较复杂:A 怕我们做不下去要捐助;B 觉得能学点东西有用;C 为了入群……这算是对漏斗的另一种解释,不是拍马屁:能走到这一步的小伙伴,其对商业的热情,一定会让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成为未来的商业精英。
建立你的漏斗思维
说到这里,其实所有以的社群,或者说所有内容为入口的社群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漏斗。如果有幸,你能比我们多做好其中几层,可能你会获得很好的社群流量。但不论你的初始环境是微博、微信或者其他社交方式,或者你本身就是一个大V,都会面对这样一个漏斗。有了这个层级和逻辑漏斗思维,你更容易找到怎么获取流量的方法,到有问题的层上去做动作,做正确的动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