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潭打造“一村一品 一村一特”助推乡村振兴发展
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、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创街、别具一格的石头厝民宿、各种各样的农渔产品……近日,记者走进平潭多个乡村发现,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。
近年来,平潭立足海岛实际,秉持“一村一品 一村一特”的发展理念,通过改善人居环境、发展乡村旅游、培育特色产业等,走出一条凸显平潭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补齐短板新乡村“有产业”
21日,在海坛片区上井村东湖水产养殖场,成排的水槽内正培育着鲍鱼幼苗。东湖水产养殖场负责人曹而昕告诉记者,自家养殖场的鲍鱼年产量可达1000万粒,年利润可达100多万元。由于鲍鱼养殖需要大量人工,东湖水产养殖场也给当地不少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;因鲍鱼以海菜为食,每年还能增加村里菜农的收益。
近年来,实验区结合各村实际、科学规划农村产业布局,突出差异化发展的方式,逐步补齐农村产业短板,实现乡村经济富裕繁荣“。根据省级试点村的建设要求,我们重点创建甘薯、花生、脐橙、水仙花、鲍鱼、坛紫菜等平潭农渔特色产品,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产品附加值。”实验区乡村振兴办宣传组组长张述行说。
传统产业发展好了,新兴业态也正崛起。近年来,金井片区青观顶村就通过开发民宿群、发展螃蟹捕捞业等方式,实现了休闲农业与民宿业的有机结合。
青观顶村松海石器部落负责人林熙义是土生土长的平潭人,在外打拼20多年的他在一次偶然回乡时,看到了家乡发展变化中的商机,毅然回乡创业,将自家的老宅改成民宿。他还租下村里5栋石头厝,投入700多万元,打造了42间民宿客房“。夏季我们民宿的生意很不错。”林熙义说。
因为村内有不少从事蟹笼制作和螃蟹捕捞的渔民,林熙义还打算和村民合作,既能让来民宿的游客品尝到平潭当地的海鲜,又可以解决部分村民的海产品销路问题。
改善环境新乡村“有颜值”
本月中旬,苏平片区友谊村被授予“国家森林乡村”称号。走在友谊村村道上,入眼是两旁成荫的绿树,房前屋后的绿意,一片生机的景象。
近年来,友谊村响应实验区号召,大力开展清洁家园专项行动和绿化行动,先后种植了榕树、高山榕、木棉树等近3000株乔木,以及非洲茉莉、扶桑、三角梅等近万株的灌木,让鲜花和绿树相互搭配,村容村貌得到改善。
不仅如此,友谊村还借助入选“千村整治百村示范”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村庄的契机,改善村内环境,完善基础设施。茶余饭后,村民们喜欢到新建的凉亭、小桥等处转转,聊聊家长里短。村内还聘请环卫工人及时清理垃圾,保持村貌干净整洁。
“现在的环境卫生变得越来越好,我们就像住在公园里一样,感觉特别幸福。”友谊村村民高扬荣说。
和友谊村一样,越来越多平潭的村庄正迎来美丽蝶变。为补齐人居环境短板,建设幸福宜居乡村,实验区全力落实省委提出的“一革命四行动”任务,不断推进房前屋后绿化、村庄庭院绿化美化,持续推进81个“绿盈乡村”在“绿化、绿韵、绿态、绿魂”等方面实现从初级版、中级版到高级版的梯次提升,让“绿色+”绘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。
“村里经过绿化美化后,整体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,整个村子也变得更美了。”海坛片区龙北村村民俞金娇笑着说,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也更方便了。
整合资源新乡村“有品位”
走进上井村,由台胞叶铠嘉与上井村村委会联合策划的“上井诗墙”十分吸睛,“上井诗墙”呈现了古诗、律诗、辞赋、现代诗,及十九、二十世纪描述台湾的十二首诗供大家观赏,成为村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。今年7月初,上井村利用悠久的建村历史和文化底蕴,与台湾团队合作,打造“井台文创街”。“希望通过打造这条特色‘井台文创街’,提高上井村的知名度,以文创助力乡村振兴。”叶铠嘉说。
“感觉村里面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了,现在带朋友到老家来玩,觉得很自豪。”上井村村民曹而文说。
叶铠嘉表示,下一步,“井台文创街”项目还将陆续推出鹅銮鼻文化馆、台湾饮食文化展览馆、台湾手工艺品展览馆等,展出一系列的台湾老物件。
近年来,平潭通过整合自然资源、历史人文和社会资源的优势,注重挖掘弘扬本土文化,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产、资本优势,不断生成一批新型业态,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加村民收入。
“下一步,我们还将结合各村的特色,打造乡村振兴区级样板村,打造‘一村一品、一村一特’,在全区范围内形成示范带头的作用,助推实验区乡村振兴发展。”实验区乡村振兴办负责人林同璋说。
莆田安福